但這次的非洲豬瘟(ASF),等級完全不同!它可是個無藥可醫、致死率百分之百的「豬界癌王」 。外媒已經警示,如果防線失守,臺灣數千億元的豬產業恐將全面崩潰 ,這衝擊的不只是豬農,是衝擊我們的餐桌,衝擊我們對「臺灣豬農產業」的信心啊!
產業必須放棄「治療與控制」的舊思維,轉向「絕對阻絕與超前部署」的新戰略。這要求比 FMD 時代更為激進、更為昂貴的技術防禦手段。因此,所有技術投資都必須透過產業的高值化來合理化,以確保在生物安全成本飆升的背景下,產業仍能維持經濟持續性。臺灣畜牧業的戰略核心已從追求產量,轉變為追求韌性 (Resilience)。
我們產業的思維必須從「治療」轉向「絕對阻絕與永續防禦」。
防疫視同作戰
在2018年大陸初爆非洲豬瘟時,我們做了很多功課,也確認臺灣的防堵策略。但要認清疫情已解封,人們交流如此密切,食物的流動無從避免,鋪天蓋地的網路交易;機場的審查看似嚴密,人們早已輕忽,防疫策略需要與時俱進。
懇請支持農業部這回的防疫策略,同島一命,這個疾病雖然非常可怕、不可治療,(但可以預防)只要全國防疫體系、產業團體及全國民眾的配合,將廚餘這個感染鏈,完全阻隔於豬場之外,只要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豬肉製品,不讓豬吃到,非洲豬瘟就不會落腳臺灣。
🛡️ 雙重防禦戰線:從 GPS 追蹤到「生物防治」
現在的防疫,已經不再只是拉個封鎖線那麼簡單了,它是一場科技與微生物的軍事化作戰!
第一層防禦:數位國土安全! 政府已經把防疫提升到國家戰略級別,他們啟動了活豬及屠體運輸車輛的 GPS 追蹤系統 。這系統就像是病毒追蹤雷達,一旦疫情發生,能立刻進行「以場追車」、「以車追場」的數位追溯 。這代表什麼?智慧監測已不是選擇題,而是法規合規與生存的硬性要求,你的場區如果沒有智慧化的數據追溯能力,在緊急狀態下很可能被視為高風險節點!
第二層防禦:微觀世界的生物防治! 光靠外部追蹤還不夠,真正的堡壘要從內部建起。面對 ASF 這種能經由廚餘、節肢動物、分泌物或車輛人員夾帶 的敵人,我們必須強化生物安全。
而現在最夯的趨勢,就是「生物防治(Biocontrol)」!這不是科幻小說,而是透過微生物應用、益生菌技術與環境管理整合,來降低病原負荷,改善動物的腸道菌相與空氣品質。簡單來說,就是用「好菌」來壓制壞菌。
這招不僅能提升動物健康,還能減少抗生素依賴,完美接軌國際的「減抗永續」趨勢 !這才是臺灣畜牧業從「被動防疫」轉向「主動強身」的關鍵策略。
面對高傳染性疫病挑戰,「生物防治(Biocontrol)」 已成為畜牧場強化防護與維持生產穩定的重要方向。
透過微生物應用、益生菌技術與環境管理整合,產業正邁向更低風險、低碳且永續的防疫新格局。
落實生物安全:從場域到管理的全方位升級
目前畜牧業者普遍加強了多項防疫措施,包括:
搭配生物防治技術,如使用有益微生物降低病原負荷、改善腸道菌相與空氣品質,不僅可提升動物健康,也能減少抗生素依賴,落實「減抗永續」的國際趨勢。
從防疫到競爭力:生物防治驅動產業升級
生物防治不僅是防疫工具,更是臺灣畜牧產業升級的關鍵策略。
藉由微生物科技、綠色飼料與環境循環利用,業者能同時強化防疫層級、提升動物福利,並創造ESG永續價值。
【2026臺灣畜牧產業展覽暨會議】將於2026年5月6–8日於大臺南會展中心登場,以「生物防治 × 減抗永續 × 環境韌性」為主軸,展示臺灣在動物健康與永續防疫領域的最新成果,攜手業界打造更具韌性的畜牧新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