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forma

面對農業淨零排放目標,香蕉產業如何調適

2022-10-14

近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於公布之各項氣候變遷相關報告指出,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對環境生態及人類生活造成重大影響,如欲控制全球升溫,2050年左右全球需達到淨零排放。我國政府於2021年4月22日宣示將淨零排放目標納入評估,農委會亦於同年9月1日成立「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」,規劃4大主軸策略──「減量」、「增匯」、「循環」及「綠趨勢」,期望農業部門在2040年提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。在面臨4大主軸的議題下,香蕉產業可以如何因應?香蕉研究所目前已執行哪些措施?

 

一、減量
目前「減碳」的架構核心是以「不減產的前提下達到減量的目標」。蕉研所自民國87年起配合政府政策,持續宣導及推廣蕉園合理化施肥理念與作法,並以本所自營之6公頃產銷履歷農場做為示範農場,以「適時」、「適量」之肥培管理實現減排目標。另外在「研發新型節能農漁業機具」的措施下,本所近年持續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開發電動無人噴藥車,期能減少人力支出及化石燃料使用。

 

二、增匯
在農業增匯的建議項目中,不論在「強化土壤管理方式」或「負碳農法的建構」上,皆以提高土壤碳儲量為主要策略,意即增加耕作土壤的有機質含量,並減緩其分解速度,如增施有機質肥料、除草以割除替代殺草劑、不整地或低整地施作等。目前國內通過有機驗證(含有機轉型期)並登記有香蕉品項的農地中,實際種植有機香蕉者為50公頃。蕉研所自民國84年起,著手進行香蕉有機栽培研究及推廣,迄今累計輔導推廣面積達50多公頃,並以自營之9公頃有機農場做為示範田區,若以有機/友善耕作之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慣行者3~5%計算,有機/友善耕作具有強大增匯潛力。

 

三、循環
農業剩餘能源化、資源化、材料化與加值再利用便是「循環」在人為方面的體現。香蕉全株皆有利用價值,除了果實可以食用外,花苞可製茶、入菜,葉片亦能做為擺盤及包材。本所曾與紡綜所跨領域合作,利用收穫後殘莖之纖維製成織材,亦利用取纖過程所搾取的假莖汁液開發綠電。未來若能將香蕉假莖汁液導入厭氧發酵製程產生氫氣及甲烷,在原料供應穩定性、集運便捷性等問題獲得解決下,假莖汁液有望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燃料。

 

四、綠趨勢
 「綠趨勢」的主軸在於建構能源自主農漁村,推動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,以及農業綠色金融與綠色消費,達到農村自主發電,用電自給自足的目標。本所先前與大同公司共同建置之香蕉種苗智能溫室,以附設之太陽能光電板供應風扇及給水系統電力,符合潔淨能源生產與用電自給自足的減碳策略。本所亦不定期開設合理化/友善農業講習課程,推行對環境友善之負碳農法,並在既有之食農教育推廣低碳食農,鼓勵使用在地自然食材,建構以自然為本的系統性生態環境永續。

農委會將農業二氧化碳排放定義 為「從生產到離開農地進入運輸車 前所產生的碳足跡」, 然而從運輸、冷鏈、消費市場, 甚至到達餐桌上,運輸消費系統的排放量仍不容小覷。從「產地到餐桌」淨零排放在目前 雖然是概念,實務上也很難光靠農業部門統計及淨零,但若先著重於土地利用的排放, 致力達到淨零碳排甚至負碳排, 以平衡運輸消費系統的排放, 整體糧食生產體系的淨零也非遙不可及。

 

資料來源: 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


 



申请入场证